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中国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减少浪费并加强回收利用,对低碳发展的意义超出人们的一般性认识。在中国政府看来,设定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是合适的。
同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体,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下,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会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现有研究对制度与政策问题关注不够,而这应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学着重探索的内容。制度与政策因素对中国碳排放趋势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大对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各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终端的资源浪费。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承担防止全球气候恶化责任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国的能源构成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一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其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客观因素决定的。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特征引发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将来境外的发行者可以选择在境内发行,境内的发行者也可以考虑在境外发行。
该项目下包括自由贸易账户外币业务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双向跨境证券投资等内容。所以上海金融开放和发展的逻辑已经再清楚不过了,人民币不国际化,上海就永远只能是国内金融中心甚至区域金融中心。而陆家嘴片区显然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主战场,其功能定位是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的核心区域,其实所有人都最关心一个问题——当金融城遇到自贸区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目前自贸区金改实质上已经步入3.0版时代,其最大的特征是自贸试验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它们选择的币种可以是可兑换货币,也可以是人民币。
那么,希望这一次——Dont hold shanghai back。需要指出的是,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确实在参数调节等方面理念先进,可圈可点。
而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除了可以双向投资以外,企业不管是股票的发行者还是债券的发行者,也都会拥有更大程度的自由。这也将是上海的新使命和新征程——向伦敦、纽约进发,打造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了FT账户这类基础设施,资本项下可以进行的交易就会逐渐丰富起来,例如在双向跨境投资方面,今年预计会启动自贸区合格个人的境外投资试点(QDII2),给予一个较大的无条件换汇额度,让区内居民,自由到境外进行移民投资、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混业、跨界、民营、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多元化主体并且平等有序竞争,来实现金融机构的强化,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重要性、具备定价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本土金融机构。
上海的执行者也要真正发挥主动性,当下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总设计师和顶层规划,也更加是一员一员脚踏实地敢闯、敢试、敢干的猛将。其实笔者看来FT账户还不如叫做自由投资账户来得更直接,但既然已经成行,就要让它火力全开,让所有金融机构和所有企业加入进来,并允许大范围复制推广,充实其内容和功能,但时不我待。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无不如此,先解决国际资格再同步提升量级。并且把这个过程同亚欧大陆经济、贸易、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多赢和区域共同发展。
应当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催化器,它涉及到简政放权、汇率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资本项目可兑换、宏观调控方式转变、金融监管优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度协调改革,难度大复杂程度高,但意义重大深远。笔者认为中国需要考虑构建全球化的4.0版本,采用新策略打造对外利益交换的新格局——在巨额外汇储备的保驾护航下,开发国际贸易新市场、新需求,有效的进行跨境投资和参与全球货币竞争。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七大类40个子项的分类,目前除4项以外,人民币已全部实现了完全或部分的可兑换。未来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沪,投融全球,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和人民币国际化——既吸收全球资本为我所善用,也可以去全球进行战略投资,而控制权、支配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全球化从3.0到4.0的结构升级进化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要维持国际经济老循环,即传统的三个世界──资源国、消费国、生产国。而这将为今年晚些时候人民币申请加入IMF的SDR篮子提供充分的技术条件。特别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要做到有容乃大,金刚不坏才能应对开放环境下复杂多变、天文量级的国际流动性冲刷。更要突破肠梗阻,不作为也是一种渎职甚至腐败。当局需要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同时进一步简化和优化。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式可兑换试验仍然是重中之重。
所以上海要在下一轮发展中引领时代潮流的话,就一定得在全球化4.0版本中扮演核心节点城市的角色,特别是必须抢占全球化4.0的金融制高点,因为伦敦是英国和英镑主导的全球化2.0、纽约是美国和美元主导的全球化3.0的金融制高点。不论是贸易、投资还是货币都是并联出击的主线,构架平行的贸易、投资和金融系统,开放给所有有合作意愿的国家,全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组建新型国际金融组织与之争锋。
通过CIPS系统还可以更加便捷地识别整个资本流动的流量、流向,来进行实时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还包括信用和诚信体系的建设)。今后几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机遇窗口期,改革者务必谨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确保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发展导向,秉持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的理念,采取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的工作方法,看准大方向,先开枪再瞄准,努力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新一轮的改革锦标赛中保持领先。
而上海最大的优势是有足够深度广度的交易所、银行间交易平台和众多要素市场,因此上海一定会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更要全力布局新循环,即以我为主,以中国的巨大内需作为驱动核心,构造中国-周边国(亚洲)-资源国(包括非洲)-科技国(美国)-品牌国(欧洲)的新循环格局,从出口廉价的中国制造,升级到向全世界输出工程、商品、服务、产能、投资和资本,以致最终的货币。
就笔者看来,上海的定位应该是伦敦(货币市场中心)、纽约(资本市场中心)、芝加哥(衍生品市场中心)、新加坡(财富管理中心)四合一。自贸区、沪港通、金砖机制都是国家制度创新的实验室,不管是小白鼠、苗圃还是中试抑或临床,这都是上海在全球化4.0时代中所必须肩负的当仁不让和义不容辞的国家使命。另一方面,则对中国发起的新型国际金融机构冷嘲热讽,批评多于建设。人民币之路就是贸易人民币、离岸人民币,马歇尔人民币,金砖人民币,石油人民币,储备人民币,从交换、计价,到投资和储备的完整过程。
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继华瑞银行试营业后,未来还将争取设立两至三家具有业务特色和独特商业模式的民营银行,而合资证券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目前上限是49%)也有望在自贸试验区有所突破。上海自贸区的2.0版本即将发布,这将带来区域和功能的双重扩展,扩区后的自贸试验区企业约为5.8万家,企业多了、市场大了,金融创新、压力测试的腾挪空间与余地也增加了——不同区域的金融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在张江片区,金融创新将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形成科技金融创新的示范效应。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其实账户名称真无所谓,核心是一个(市场化)监管能力的实现问题,谁先成功,谁就赢得未来,而其他竞争方案就会被架空甚至放弃。
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时谈到:开发浦东,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问题。这会进一步帮助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比如允许外国企业到自贸试验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用于区内和境外的业务拓展等,同时争取发债的资金一定额度用于国内其他城市的业务开展。
此外还要给予地方充分的创新自主权和容错度,充分发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中国式改革的精华优点。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却颇复杂,市场主体多有抱怨。应该跟市场良好沟通,充分听取市场人士呼声,在市场和监管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个过程中上海可以做些什么呢?目前贸易人民币输出是主流,但仅由于交易需求持有一种货币的动力始终有限,就必须提供投资渠道,构造通畅的回流通道,打通资金循环的任督二脉。
而只要人民币国际化,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开发、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自然也就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就是资本市场深化,即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建立有利于资本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些努力会使得人民币基本上达到资本项目可兑换,或者是作为一种自由使用货币的标准。同步实现金融监管的优化,即从事前的审批型监管,转变为事中事后的实时监管和底线监管。
在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原油期货计划今年二至三季度上市。他们百舸争流,披坚执锐、但又齐心协力、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